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刘义强:融合医学,现代医学发展新趋势 | 中国贸易报-凯发网址
导读
12月4日,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在京闭幕,大会通过并发布《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北京宣言》:呼吁全球各国继续推进传统医药融入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加强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随着医学科研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医学的发展依赖于人类对自身及其生存发展环境、健康维护规律的认识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身及其生存发展环境、健康维护规律认识及其科学技术掌握程度,决定着人类医学的理论与模式演进。原始社会人类置身科学盲区,对自身和自然界认识有限,巫术和宗教占据原始医学重要地位。古代人类基于长期实践与总结,形成了包括古代中医学、古埃及医学、古巴比伦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希腊医学的经验医学。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自然科学研究得以解绑,继而催生欧洲实验医学。古代中医学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核心历经数千年传承发展,形成“辨证施治”的中医宝典;欧洲实验医学以解剖学、显微镜为手段将医学推进科学轨道,并使其逐步形成系统分类全球推广的西医格局。如今,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人类对自身生命系统以及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密切关联的认识日益深刻,一种新的医学模式——融合医学,正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
所谓融合医学,是指将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技术、方法结合起来共同解决医学和健康问题的新型医学模式。它强调在医学科研、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过程中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协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术,加速医学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迭代创新,以实现对生命现象的全面深入理解和对人全面系统、精准高效的医疗与健康服务。与传统医学相比,融合医学具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第一,跨学科加速发展。借助生物学、信息学、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医学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提升,破解生命之谜、疾病之谜、健康之谜的关键性突破性颠覆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破解、干细胞疗法兴起、靶向免疫肿瘤治疗新策略推出、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重大进展,无一不是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发展的结果。第二,整体性健康维护。融合医学更加注重以系统思维整合全因要素对人的生命健康进行全面维护。其将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交健康和精神健康视为互为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倡导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压力管理、积极社交、人文支持、精神追求等综合干预措施,促进生命各层次的平衡与和谐;强调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各环节一体化链接发力,实现对人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第三,协同式诊疗服务。医疗机构对于患者特别是重大疾病患者的诊疗不再单纯依靠单一科室,而是由相关科室的医生和护士以及药师、检验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等各专业人员组成跨专业团队,运用各自知识技能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共同研究制定治疗方案,疾病诊断更加精准化,治疗方案更加个性化,医疗科学性有效性极大增强。对于罕见病、疑难病的诊断治疗力量甚至扩展至医院以外的科研院所或高新技术企业。比如基因诊断、细胞疗法、人造器官移植等,都需要院外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密切合作。第四,同质化高效保障。融合医学的发展将使医疗互联网和远程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社区(乡村)诊所、县医院、省市医院和各类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紧密衔接,新技术新信息新数据适时共享,患者就医极大方便,城乡医疗同质化水平极大提升。
从概念、特征和趋势看,融合医学的发展具有四个方面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概括起来就是顺应了四个方面的需要:一是顺应健康中国建设战略要求的需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转变服务模式,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管理服务模式。”融合医学的发展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二是顺应人类疾病谱变化以及生命健康维护规律需要。一方面,本世纪以来非典、埃博拉、新冠等在全球多地暴发并带来严重灾难,表明烈性传染病依然有重创人类社会的极大风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日益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威胁。烈性传染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慢性疾病病程长、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等特点,要求必须发展融合医学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干预。三是顺应了现代科学技术交叉渗透推动医学进步的必然趋势。现代科技发展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方面学科专业越来越细化深化;另一方面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交叉创新协同攻关成为产出重大科技成果的必然路径。医学领域从基因编辑到精准医疗,从仿生技术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每一项重大医学成果的诞生,都是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紧密合作协同攻关的结果。未来医学要适应现代科技交叉渗透产出重大成果的大趋势,推动医学大发展大进步,必须走融合医学发展之路。四是顺应了解决临床专科细化带来的就医体验需要。医学专业的日益细化,临床专科日益增多,为患者提供了日益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服务。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很多疾病病因病理病症复杂,患者往往需要辗转于多个科室之间,等待和接受不同专科医生的诊疗建议,特别是对于病因不明的疑难病,患者甚至为选科诊治陷入迷茫,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也降低了就医体验。甚至会因为各专科诊断不同步不全面而影响精准治疗。而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融合医学诊疗服务模式,则顺应了人民群众便捷就医、高效服务的呼声,有效解决了医院专科过于细化、诊疗资源碎片化带来的缺陷和弊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强调改革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发展,突出问题导向”;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而从融合医学内涵特征、发展趋势、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看,推动融合医学发展应该成为贯彻《决定》精神、促进医改深化和医学进步的重要抓手之一。为此,应从六个方面加速推进融合医学发展。第一,要注重建立融合医学整体发展体制。要深刻认识人民健康各类要素的关联性影响,切实用“大卫生、大健康” 理念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按照“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要求,整体谋划加紧推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医疗卫生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努力形成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服务人民健康的融合医学发展新格局。第二,要大力实施融合医学创新驱动战略。选准对医学发展和人民健康具有关键性影响的前沿交叉学科领域或方向,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整合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各类优势科技创新力量,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高强度实施跨学科联合攻关工程,加速重大医学科技成果的产出与转化,推动我国医学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第三,要积极推广融合医学诊疗服务模式。针对急危重症、疑难病、罕见病特点,要统筹医院多学科人才和技术力量,推行医院急诊多学科快速反应协作诊治模式。要在大型医院、城市中心医院大力推行大病重病多学科诊疗服务模式机制,真正以融合医学诊疗服务模式大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第四,要充分发挥融合医学中西结合优势。切实根据中医药、西医药对不同类别疾病的防治作用,建立健全不同疾病和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不同健康管理环节中西医结合卫生健康服务标准体系,大力推进中医振兴战略,以科学机制鼓励支持中西医融合发展。第五,要加紧完善融合医学服务保障网络。要把构建全国联通、数据共享的国家医疗卫生互联网系统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打破利益藩篱,加速形成统建共享、便捷高效的全国性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平台机制,使城乡居民的体检资料、健康数据只要获得授权,各级医院可以共享共用;高等级医院的临床专家可以以线上线下各种方式指导参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诊治;先进医疗技术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及时推广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以大数据和先进算法为支撑的人工智能诊疗服务系统以及健康科普系统全面落地推广。使全国范围医疗水平差异化大大降低,同质化整体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医疗卫生资源得到极大节约。第六,要加强融合医学人才队伍建设。积极适应未来融合医学科技创新和融合医学健康服务的规律趋势要求,支持医学院校加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持医务人员参加跨学科继续教育,努力培养大批具有综合学科知识结构、具备组织跨学科医学科技攻关的战略领军人才和适应融合医学医疗服务模式转变的医务管理服务人才,确保我国融合医学发展具有坚实人才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