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的解构与重建——服务精准医疗”研讨会顺利闭幕 | 中国贸易报-凯发网址
导读

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祁海教授、斯坦福大学mark davis教授、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carola vinuesa教授和墨尔本大学laura mackay教授共同发起组织,聚焦淋巴细胞生物学解构与重建,以及精准医学在癌症、自身免疫病及慢性感染治疗中的前沿进展。会议汇聚了免疫学领域的顶尖专家,探讨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识别与信号传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记忆的形成与维持,以及人工嵌合受体的创新设计。此外,会议还关注体内免疫过程的可视化、类器官建模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在免疫系统研究中的整合。
会议伊始,大会共同主席祁海教授致开幕词,对远道而来的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本次会议在与会者的共同参与下,将成为推动前沿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促进不同领域学者深入探讨最新进展、拓展学科边界、开辟跨学科合作创造新机遇。

会议以“建模研究人类免疫学(model human immunology)”专题拉开序幕。该专题围绕精准解析人类免疫系统,探索免疫应答的关键机制,以推动免疫学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高效转化。斯坦福大学的mark davis作为本专题的主旨讲者介绍了其团队在解析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多样性与免疫记忆方面的最新进展。他指出,与高度近交的小鼠相比,人类免疫系统因进化压力而更复杂,但在活体中研究这些机制面临挑战。因此,他们利用扁桃体和脾脏等手术切除组织,构建广泛功能化的免疫类器官(immune organoids)。这些类器官能模拟疫苗接种后的t、b细胞反应,并支持基因编辑,揭示foxp3和granzyme b在调节性t细胞及自身免疫中的作用。此外,他介绍了脾脏类器官在模拟免疫反应中的优势,以及跨组织类器官共培养的新探索。来自broad研究所的ramnik xavier教授介绍了免疫系统与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揭示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免疫调控及疾病易感性。昆士兰大学的di yu重点探讨滤泡辅助t细胞的铁死亡机制及其在抗体应答中的作用。最后,香港中文大学的jun yu探讨了胃肠癌中微生物、代谢及免疫调控的关系,并讨论基于细菌的佐剂疗法的潜在应用。

针对研讨会第二个专题“抗原受体与信号(antigen receptors & signaling)”多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报告。来自上海科技大学haopeng wang深刻解析了lag3免疫检查点的功能和分子机制,为下一代免疫疗法提供新思路。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zhiwei huang从结构生物学角度探讨了tcr-cd3复合物的信号机制,为靶向tcr-cd3开创治疗方法提供新视角。在会议的第三个专题“免疫学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of immunity)”中,来自莫纳什大学的jiangning song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助力生物医药研发的多种可能。来自清华大学的xiaowo wang研究新抗原预测中的偏差控制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来自浙江大学的wanlu liu介绍单细胞tcr测序数据整合工具,提出了系统性新方法。在会议第一天的最后,本次会议的第二位主旨讲者,来自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carola vinuesa教授重点讲解了b细胞耐受机制及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作用。她指出,sle的遗传因素日益清晰,tlr7和sat1基因突变在疾病发生中扮演关键角色。她的研究还揭示,年龄相关的b细胞(abcs)可能是sle患者自身抗体的主要来源,并强调靶向abcs可能成为未来精准治疗的新策略。此外,vinuesa教授还分享了团队在b-1a细胞的前沿研究,揭示了这群细胞参与维持免疫耐受的关键分子机制。

大会次日首先聚焦“t细胞状态及记忆(t cell state & memory)”。来自第三军事医科大学的lilin ye介绍了研究pd-1免疫检查点治疗中cd8 t细胞的状态的工作,特别解析了细胞亚群与疗效的关系。来自清华大学的meng xu介绍了一种用于鉴定抗原特异tcr的全新技术,precise-seq,及其在抗肿瘤t细胞功能研究中的应用。来自墨尔本大学的laura mackay从不同器官中组织驻留型细胞的异质多样性入手,深入探究了乳腺癌组织中t细胞的特征与功能。该专题最后一位讲者,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bo huang从代谢角度深入探讨了线粒体氨代谢对cd8 t细胞命运的调控机制。

会议第二天的另一个专题是“工程化淋巴细胞(engineering lymphocytes)”。来自清华大学的min peng介绍了诱导类永生t细胞状态以治疗肿瘤、哮喘等疾病的研究。来自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qiang pan-hammarström介绍了团队在病毒感染和b细胞肿瘤中的工作,揭示了ebv感染与b细胞淋巴瘤的内在关系。来自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peng wu介绍了团队在t细胞迁移中的发现,为过继转移t细胞治疗实体瘤提供了新的改造方向和可能。随后,来自清华大学的hai qi总结了记忆b细胞内源、外源调控的分子机制,也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大脑神经活动如何调控外周体液免疫记忆的形成。最后,来自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的stephen schoenberger介绍了系统性鉴定肿瘤新抗原及配对tcr的新方法,为精准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天上午,会议进入了“体内免疫监视与应答(immune surveillance and responses in vivo)”专题。首先,本次会议的第三位主旨讲者,来自西湖大学的chen dong概述了肿瘤中t细胞命运的调控及其与pd-1治疗响应的关系。他指出,将抗pd-1与lenvatinib联合使用,临床疗效有所提高,但其免疫学机制仍不明确。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学和tcr克隆型分析,他们团队发现了与临床疗效和耐药性相关的t细胞亚群,尤其是foxp3 cd4 和kir cd8 两类t细胞。研究表明,靶向这些调节性细胞可能提高免疫治疗疗效。通过研究癌症模型,chen团队还发现肿瘤微环境中大量外围诱导的treg细胞,去除这些细胞可激发抗肿瘤反应并增强cd8 t细胞功能。进一步实验表明,ifn-γ表达的th1细胞转化为treg细胞,肿瘤驻留的treg细胞高表达t-bet,而cd39在t-bet treg细胞中起关键作用。这项研究为靶向treg细胞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随后,来自圣拉斐尔科学研究所的matteo iannacone介绍了肝脏中cd8 t细胞的独特功能,并通过构建新的转基因小鼠,系统地研究了肝脏病理状态下cd8 t细胞如何发挥功能的机理,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来自哈佛大学的vijay kuchroo介绍了外周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交互如何帮助机体抵御炎症的关键分子机制,为开发新型过敏等炎症反应的免疫疗法提供了新思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xuemei tong则从代谢的角度解析了在肿瘤微环境中乳酸调控cd8 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不同机制,为增强抑制肿瘤免疫提供了代谢途径中的靶点和突破口。最后,来自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的stephen nutt介绍了不同组织驻留型的浆细胞的特征,并以乳腺组织为例揭示了这些浆细胞如何参与到局部免疫微环境中发挥功能的机制。

本次会议最后一个专题是“精准治疗(precision therapies)”。首先,来自华盛顿大学的jonathan kipnis重点介绍了神经疾病中抗原特异的t细胞发挥的功能和分子机制,提出了利用t细胞疗法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思路。随后,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的huji xu系统性介绍了通用型car-t疗法在自身免疫病中的探索和应用,为治疗自身免疫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来自默克的lisa butterfield介绍了在黑色素瘤中肿瘤疫苗及t细胞响应的工作。 最后,本次会议的第四位主旨讲者,来自多伦多大学的tak mak以精彩报告将会议推向高潮。tak mak首先介绍了团队在t细胞受体、免疫检查点、靶向肿瘤代谢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后他集中介绍了团队在神经免疫学领域的工作,揭示了在病原体感染、肿瘤及机体稳态下那些可以合成乙酰胆碱的t细胞的重要功能。他还介绍了分泌乙酰胆碱的b细胞在肝再生中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工作揭示了免疫细胞通过表达神经递质在疾病及健康稳态下行使的各种功能,代表了神经免疫学一个重要方向。

本次会议设有从提交摘要里选出的简短报告,分别由来自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浙江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西南医院等处的学者在不同专题中进行了精彩分享。会议过程中,现场气氛积极活活跃,提问、交流十分热烈。会议还评选出最佳墙报奖,对学生与会者的贡献进行了肯定和鼓励。